在我的身边,有不少人多次挑战过半程马拉松,可面对全程马拉松,即便他们在半马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,却始终心存顾虑翼牛网,不敢轻易尝试。
因为他们深知,全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,远不止是半马的两倍那么简单。
尤其是后半程的“撞墙期”,无疑是最令人胆战心惊的,一旦撞上,那种崩溃和痛苦的感觉,足以让许多人对全马望而却步。
所谓的“撞墙期”,基本上会在马拉松赛程的35 - 38公里处出现。
难怪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:“一场马拉松的真正开始,是在35公里之后。”
当跑者们跑到35公里这个节点时翼牛网,身体体内储存的所有能量和储备资源几乎都已消耗殆尽,那种异常的疲劳感基本达到了自身能量的临界值。
尤其是对于首次挑战马拉松的人来说,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力作为支撑,随时都有跑崩的危险。
展开剩余68%在这个阶段,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疏忽,身体就会发出强烈的抗议,腿部可能会突然抽筋,还可能会出现呕吐的症状。
这还仅仅是生理上的折磨,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更是难以言表。
一旦在这个关键时刻“崩掉”,想要重新找回跑步的节奏就变得异常困难,许多跑者会面临被收容车带走或者直接弃赛的无奈结局。
有的跑者说:“前半程我感觉自己状态特别好,基本可以轻松拿捏,心里还暗自得意,觉得自己完全能顶得住,可万万没想到,到了后半程,速度就不知不觉地降了下来,无论我怎么努力,都无法恢复之前的节奏。”
还有的跑者回忆道:“当跑到35公里之后翼牛网,我明显感觉到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腿部变得僵硬无比,能清晰地感觉到腿上的肌肉就在抽筋的边缘徘徊,只要稍微一个动作不对,就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抽筋。”
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,我们不难看出,马拉松全程42.195公里的距离,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。
很多时候,当我们在前半程感觉良好时,往往容易掉以轻心,而忽略了后半程可能会遇到的巨大挑战。
所以,要想成功挑战一场马拉松,赛前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。
从训练筹备到体能节奏的把控,再到补给的分配策略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,只有这样,当我们在35公里之后遭遇“撞墙期”时,才能有足够的应对措施。
当然,对于全程马拉松的挑战,我们作为大众跑步爱好者,必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。
42公里绝不是我们在脑海中想象的那样轻松,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:
1、赛前6个月就要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,并且保证每月的跑量不低于200公里;
2、要有2次以上30 - 35公里的长距离跑步经验,并且最好能够轻松完成;
3、每周的LSD(长距离慢跑)、力量训练、休息和营养摄入都要均衡发展。
只有严格自律地按照这些要求进行训练,我们才能在马拉松的赛道上更加安全、高效地奔跑翼牛网,实现自己挑战全马的梦想。
发布于:福建省启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